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有沒有發現你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才華橫溢才氣逼人?
你的朋友A先生,8小時內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的用戶運營,8小時之外他會跑去劇院彈鋼琴還賺到不錯的零花錢;你的朋友B小姐,平時是公立醫院一位嚴肅的外科醫生,工作之外她是創意無限的烘焙大師,時不時地為過生日的好友送去驚喜;還有,那些文章寫得很漂亮的小伙伴也正在練習說話技巧,磨煉當眾演講的技巧……
同樣的忙碌工作、家庭生活、持續社交,他們如何擁有這么多斜杠身份?同樣的一天8-10小時辦公,8-10小時睡眠,他們為何能掌握多項技藝?周身都透出才華?
原來,秘密都在“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不僅能讓你快速掌握全新技能,甚至一不小心還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天才級選手。不用懷疑,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曾經做過的音樂學院學生研究實驗印證了這一點——人人都可成為天才,只需“刻意練習”。
安德斯•艾利克森1993年發表論文闡釋了他的研究結果。在實驗中,他把學院學習小提琴演奏的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是學生中的明星人物,具有成為世界級小提琴演奏家的潛力;第二組學生被大家認為“比較優秀”;而第三組學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被認為永遠不可能達到專業水準,他們未來可能只能做一名公立學校的音樂教師。
研究發現,那些明星學生之所以技藝卓越,因為他們到20歲的時候已經在演奏練習上花了10000個小時;與之相比,“比較優秀”的學生練習的時間是8000 小時,而那些未來的音樂教師們的練習時間是 4000 小時。
由此可見,卓越的演奏談不上是只有幸運的少數人擁有的天賦,只要經過持續的高強度的訓練,人人都可以培養和發展出這樣的能力。
刻意練習的能力與生俱來,不論在什么行業哪個,提高表現與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只需要全遵循以下最普通的原則。
1
掌握知識 ≠ 掌握技能
要掌握新技能,首先你得明確知識和技能的區別。一直以來,傳統的教學總是提供知識,然后讓人們學著去運用。
拿醫學教育來做例子。我們身邊學醫的同學本科階段至少要花5年時間接受教育,但走上工作崗位以后,大多數人并不能直接操刀做一場成功的外科手術。問題就在于,幾乎所有的學校和老師在本科階段的教學目的都聚焦于醫學知識的介紹,而對于“如何完成一場外科手術”這一特定目標,并沒有直接的闡述或說明。像這樣沒有介紹該掌握怎樣的技能,僅通過介紹知識的方法去達到既定目標,往往需要相當漫長的過程。
而當我們帶著目的去訓練、提升技能時,就與傳統教育方法截然不同。刻意練習強調以結果為導向,聚焦于績效和實際表現,以及為了提高績效和表現我們該怎樣做。
因此,正確的思考方向應該是“我們怎樣去改進相關的技能”,而不是“我們怎樣傳授相關的知識”。
2
走出你的舒適區
一個人遇到的挑戰越大,大腦生理構造上產生的變化越大,大腦的適應能力也就越強。
這樣的變化源于我們的身體對體內保持穩定平衡的渴望——當身體感受到壓力,原來的平衡就無法保持,身體便會開始響應這種變化以建立新的體內平衡。
比如,你給自己制定了一個晨跑計劃,每周跑三次,每次半小時。在開始跑步的第一周,你可能會感到小腿酸痛,這主要是由于腿部肌肉供氧不足。不過,當你堅持下去,身體就會生長出新的毛細血管來為腿部肌肉提供更多的氧,使你的雙腿適應這種強度的運動,重新回到它的舒適區,新的平衡就這樣被建立起來。
面臨壓力,打破平衡,適應變化,重建平衡……這樣循環往復,不斷走出舒適區,利用身體渴望平衡、調整適應能力的練習過程,能夠幫助你更快地達成目標。
不過,新的平衡一旦達成,你的身體會再度感到舒服。因此,要使改變不斷進行,你必須不斷給自己加碼,比如跑得更遠一點,速度更快一點,否則,改變也就停止了。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長時間里過分逼迫自己,這樣反而會阻礙你的提高,導致倦怠和學習低效。科學研究表明,大腦對于處在舒適區之外卻離得并不太遠的“甜蜜點”上的挑戰,改變最為迅速。
3
找到優秀的導師
那么,這個“甜蜜點”在哪里?我們又是怎么知道這個點剛好超出了目前的能力范圍?這時,就需要一位優秀的導師來提供幫助。
導師本身必須已達到一定水平,并且可以將有益的練習方法教給你。這主要在于,通過刻意練習所發展的技能,一定是他人總結好的,是已經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的技能。
1、導師能為你設計制定訓練的方案并有效地監管。
由于他們既熟悉杰出人物的能力,也熟悉怎樣才能更好地提高特定的能力,因此,導師既能為你提供正確的基本技能,也能有針對性的提高相關領域內的特定技能。
2、導師能提供給你大量反饋。
刻意練習包含反饋以及為應對反饋所進行的調整。尤其是在學習早期的“小白”階段,你需要導師或教練給到各類反饋——監測你的進步,指出存在的問題,并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找不到導師怎么辦?
有一種可能性是,你想發展練習的領域,一時間又找不到什么人來教你。這時,你可以上網找些練習方法,試試看哪些對你最合適。
或者,網絡上的東西也不能完全匹配你的需求。這里給你介紹一個自主設計練習方案的方法——本杰明•富蘭克林方法,他曾在自傳中描述過自己年輕時自學寫作的過程。
富蘭克林童年時期教育基礎薄弱,能把句子寫通順就不錯了。偶然的機會,他被一本英國雜志里高質量的文章深深吸引,下定決心自己也要寫出這樣的文章。開始時,他細致研究了出色作家的作品,反復模仿、復寫,并將自己寫的與優秀的文章進行對比、糾正,這讓他首先學會了明確且中肯地表達觀點。
隨著練習的深入,他發現自己的詞匯積累并不像優秀作家那樣豐富。為此,他通過將文章改寫成詩句來迫使自己想出大量不同的詞語——為了滿足詩歌的韻律和節奏,他需要努力搜尋不同的詞匯。
最后,富蘭克林著力完善文章的總體結構和邏輯。他的做法是,將文中的每一個句子拆開寫下一些提示線索,并把順序打亂,過一段時間,等自己忘了文章里具體的措辭,再把那些提示線索找出來,按照自己認為最符合邏輯的順序來排列、撰寫,再將自己寫的文章與最初的文章進行對比。
富蘭克林方法可以總結為“三個F”,當你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導師時,牢牢記住這三點也將有所幫助。
Focus:專注
Feedback:反饋
Fix it:糾正
“將技能分解成一些組成部分,以便反復練習,并且有效地分析、確定你的不足之處,然后想出各種辦法來解決。”
應該注意到,刻意練習同一項技能的過程,并不只是一遍遍毫無目的的機械化重復,而應該著力找出你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試著用不同的方法,著力在這些方面取得進步。
4
跨越瓶頸期
當你剛開始學習新技能時,發現自己進步神速。但漸漸地,你可能就感覺自己受到了限制,陷入一段“瓶頸期”,這時你會停步不前,讓自己停滯在這一水平。
要越過這個瓶頸期,最好的辦法是以新的方式挑戰你的大腦或身體。比如,你的健身教練會通過不斷變換模式和日程,安排各種類型的交叉訓練來讓你持續不斷地挑戰自己。
這主要是因為,任何一項技能都由一系列特定的部分組成,你可能更擅長其中的某些,不太擅長另一些。因此,當你發現自己再難有所提高時,可能只是這項技能中的一兩個組成部分在阻礙你。
為了搞清具體是哪個部分,你得想辦法稍微逼自己一下,但不要逼得太狠,這樣就能幫助你搞清楚自己的“停滯點”在什么地方。
比如你打網球的技能陷入了瓶頸,試著去找一位水平比你平常的對手稍高一些的人來練習,這時你的弱點可能就會更明顯地暴露出來。先弄懂問題發生在哪,這時再自己糾正,或是向他人尋求建議。
5
保持初心
保持初心,也就是你最初想學習這項技能的動機,或許是你最終要面對的問題。
往往在新的一年伊始,很多人會去辦健身卡、報吉他課、外語課……過了一段時間,現實很殘酷地暴露出來,你很難找到時間去鍛煉或者練習,你開始缺課。或者,你沒有預想的那樣進步神速,課程沒有你想的那么有趣,你原本信誓旦旦達到目標的決心開始節節敗退……
這一現象叫做“新年決心效應”,也正是健身房往往在年初人滿為患,7月份只剩一半人的原因。很多人將它歸結為“沒有意志力”或“我就是這樣三分鐘熱度的人”,其實,這根本與你的意志力無關,只與你開始時的動機有關。
保持動機的兩個方法是,強化繼續前行的理由和弱化停下腳步的理由。比如:
留出固定的時間來練習,找出那些可能的干擾因素,讓自己不受干擾,不再分心。
將每次練習課的時間限制在1小時左右。縮短每次的練習時間能讓你保持高度專注和投入。
內在動機的尋求,即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因為一旦你已經練習了一段時間,并且可以看到結果,這本身就構成你繼續前行下去的動力。
外部動機的尋求。最簡單直接的就是其他人的認可和崇拜。另外,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一個社會組織、興趣團體,將團體的伙伴情誼和共同的目標作為自己堅持下去的動力,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6
結語
無論是學習小的生活技能,如繪畫、打球、彈琴、烹飪,還是提升關鍵的工作能力,如寫作、銷售、編程、設計,都離不開大量的正確練習:有目標、專注、反饋、好導師...
無論你是孩子還是成年人,無論你是否有“天賦”。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你的夢想都可以實現。
從今天開始“刻意練習”,放棄一切錯誤的方法,因為這是最強大的,也是唯一正確的學習方法。
刻意練習可以幫助你創造無限可能,當然,前提是你想。